掌握行为学规律,提升交际方法与技巧。
匪夷所思的各种习性,其实背后都隐藏着人们内心真实的想法。
面对同事、朋友,男性、女性,上司、下属,陌生人还是老熟人,都给你一双慧眼!
衡量话语尺度、捕捉言谈特征,了解气质秉性和所思所想。
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更能操控他人!
本书是一部介绍观人、识人,揭示行为学奥妙的通俗读本。通过识别他人的行为,可以让你在生活、工作等方面作出正确的判断。通过引导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收获成功。
第一章超神奇相处行为学——轻松维系人际情感
人际间相处必须寻求安全距离/
距离比热情更能让人相处融洽/
距离比热情更能让爱情保鲜/
认清自己相处才不会被牵着走/
守好自己隐私才不会被人操控/
不要让自己陷入旁观者效应/
人际相处还要懂得拒绝的艺术/
相处行为切记多同流而少合污/
第二章超神奇交谈行为学——让你拥有春风得意好口才
学话家常可增进人脉的亲和力/
废话是良好人际关系的调味品/
巧妙的语言能化解交往的纷争/
适当利用人类逆反心理说反话/
用正话反说达到声东击西之效/
善意的谎言能化解错位的执著/
激将法控制争强好胜者的行为/
第三章超神奇从众行为学——看破多数人的社会行为
从众心理是极普遍的社会心理/
利用多数人的“帽子”轻松说服别人/
行为若独立将被视为异类排斥/
思想要独立不被众人所左右/
名人效应同样牵引着从众行为/
不添加权威成分别想说服别人/
利用名人效应为自己语言加持/
操作名人效应让自己加速成功/
揭开权威面纱不要被“真理”迷惑/
第四章超神奇包容行为学——让你的过错得到解脱
承认错误是人最大的力量源泉/
正视错误收获错误以外的东西/
不认错虽保了虚荣却丢了人际/
抢先认错别让他人借题发挥/
共同的参与是他人支持的前提/
套关系可拉近彼此之间的感情/
适当暴露弱点会更具有亲和力/
第五章超神奇激励行为学——让你轻松地操控他人
鼓励使人积极训斥会让人消沉/
操控别人先满足他的心理需求/
做领导的要善用赞扬激励下属/
谨慎批评才不因批评招致怨愤/
化训斥为力量不因责备而消沉/
善用冷水先降温再用温水感化/
先冷后热赢得对方好感及激励/
端出冷水使对方欣然接受温水/
凡事往最坏处想往最好处努力/第六章超神奇肢体行为学——让你轻松看穿人
用眼球锁定对方小动作的意义/
说谎者在肢体表现上有何举动/
坐姿传递着他人的何种讯息/
站姿传递着他人的何种暗号/
从走路姿势可观察了解他人/
从用餐姿势观察人内心想法/
从聊天姿势观察人内心想法/
从等待的姿势看穿人的一切/
第七章超神奇性格行为学——让你轻松与人交往
与对人对己要求严格者交往/
与与己不同见解感到消沉的人交往/
与充满活力充满自信的人交往/
与完全凭感觉做事的人交往/
与喜欢驾驭他人的人交往/
与总是不采取实际行动的人交往/
与反应快有创意的人交往/
与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人交往/
与绝不将工作挂在口头的人交往/
后记/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特别是对于职场和商场上的人来说,相处更是频繁与密集。但你是否发现,当你与别人距离太远,你将失去很多机会和信息;可当你与别人走得太近,往往会容易与别人发生事故呢?本章节将告诉你如何能够和同事、客户保持一个既能维系感情又不会彼此互相伤害的交往距离,同时使你们在人际交往中达到最密切的关系。人际间相处必须寻求安全距离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划分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领域”被他人触犯时,人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开始恼怒。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与某人的关系越亲密,越容易经常与其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与初次见面者交往容易。家庭成员、情侣之间常常相互埋怨,正是这种情况的表现。按理说应该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处,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原因何在?
这其实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刺猬法则(也叫心理距离效应)来解释。那么,什么是刺猬法则呢?
刺猬法则说的是这样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寒冷的冬季,两只困倦的刺猬因为冷而拥抱在一起,但是由于它们各自身上都长满了刺,紧挨在一起就会刺痛对方,所以无论如何都睡不舒服。因此,两只刺猬就分开了一段距离,可是这样又实在冷得难以忍受,因此它们就又抱在了一起。折腾了好几次,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距离,既能够相互取暖又不会被扎。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一个你原来非常敬佩或喜欢的人,与其亲密接触一段时间后,对方的缺点就日益显露出来,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对其原有的感情,甚至变得非常失望与讨厌他。夫妻、恋人、朋友以及师生之间都不例外。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大阅览室中,当里面仅有一位读者的时候,心理学家便进去坐在他(她)身旁,来测试他(她)的反应。结果,大部分人都快速、默默地远离心理学家到别的地方坐下。还有人非常干脆明确地说:“你想做什么?”这个实验一共测试了整整80个人,结果都相同:在一个仅有两位读者的空旷阅览室中,任何一个被测试者都无法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
由此可见,人和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人人都需要一个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划分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领域”被他人触犯时,人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开始恼怒。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经说过:“仆人眼里无英雄。”这也说明了人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应该留有一定的余地——相应的心理距离,否则伟大也会变得平凡。戴高乐是一个非常会运用心理距离效应的人,他的座右铭是: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句话深刻地影响了他与自己的顾问、智囊以及参谋们的关系。在戴高乐担任总统的10多年岁月中,他的秘书处、办公厅与私人参谋部等顾问及智囊机构中任何人的工作年限都不超过两年。他总是这样对刚上任的办公厅主任说:“我只能用你两年。就像人们无法把参谋部的工作当做自己的职业一样,你也不能把办公厅主任当做自己的职业。”这就是他的规定。
后来,戴高乐解释说,这样规定有两个原因。第一,他觉得调动很正常,而固定才不正常。这可能是受到部队做法的影响,因为军队是流动的,不存在一直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军队。第二,他不想让这些人成为自己“离不开的人”。唯有调动,相互之间才能够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够确保顾问与参谋的思维、决断具有新鲜感及充满朝气,并能杜绝顾问与参谋们利用总统与政府的名义来徇私舞弊。
戴高乐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没有距离,领导决策就会过分依赖于秘书或者某几个人,易于让智囊人员干政,进而使他们假借领导名义谋一己之私,后果将会非常严重。两者相比,还是保持一定距离为好。
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看来,通常而言,彼此间的自我空间范围是由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与他们所处的情境来决定的。据此,他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者距离,每种距离分别对应不同的双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