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80后”是最近几年来在媒体上出现频多的一个词,人们对80后褒贬不一,不管是持正面看法的人还是持负面看法的人在谈论80后这个问题时,普遍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以偏概全”,以百万分之一的“特殊80后”来代表普通的80后。由于绝大多数仅仅看到了某些局部,只看到了某些表面现象,于是“盲人摸象”的问题就出来了,各种偏见出现在媒体上,什么“垮掉的一代”,“颓废的一代”等等,让本来就头脑简单,容易犯“集体无意识”毛病的老一代国人在媒体的误导下对80后产生了集体的偏见,打击了一大片,让大多数80后感到很不公平。对于企业家和经理人来讲,现在已经到了认真研究80后的关键时刻,因为80后既是员工,也是客户。80后作为员工,企业家和老板要明白这些年轻人想要什么事业;80后作为客户,企业家和老板要明白这些年轻人想要什么产品。未来20年,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一定是那些懂得“经营人心”的企业,只要一个企业家能静下心来“对外琢磨客户,对内琢磨员工”,就一定能成为佼佼者。
其实,在任何时代,人都是分层的,既有“杰出的一批”,也有“优秀的一批”,既有“一般的一批”,也有“失落的一批”,还有“问题的一批”,80后如此,70后和60后也如此,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通常说来,“杰出的一批”占到5%左右(我们成为A类),“优秀的一批”占到20%左右(B类),“一般的一批”占到50%左右(C类),“失落的一批”占到20%左右(D类),“问题的一批”占到5%左右(E类)。换句话说,整个群体是符合正态分布原则的,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十个指头不一般齐,这是非常自然,非常合理的现象。换句话说,在每年50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当中,会有20万左右的A类杰出80后,100万左右的B类优秀80后。如果把历届杰出的80后和优秀的80后加起来,大约是上千万的规模。所以我这本书就是写给这一千万人看的。
很多人之所以对80后有偏见,是因为还不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不理解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所以才把部分“失落的80后”和“问题的80后”的所作所为当作整个80后的集体特征,而没有看到“杰出的80后”和“优秀的80后”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和特性。所以探讨80后的话题绝对不能一概而论,必须首先进行分层。“杰出的80后”是时代的佼佼者,是每个企业都希望得到的稀缺人才,而“失落的80后”和“问题的80后”注定会成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这是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是每个人必须坦然面对的。
中国社会到目前为止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所以很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大众化消费和大众化思维的阶段,人们喜欢整齐划一,所以不管什么事情都喜欢“一刀切”。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社会将在未来二十年进入市场经济的中级阶段,即小众化消费和小众化思维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摒弃过去那种“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学会用多元化的视角去看世界,用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别人,允许别人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允许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事,只要这个人不伤害别人的利益,不伤害社会的利益。
有些80后经常抱怨现在机会太少,抱怨社会不公,都是因为心态还没有调整好。要知道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一个人这一生会有很多机会,只可惜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没有把握好,没有认真对待,没有积极争取。比如说我曾经试图给一位80后工作机会,约好某一天几点见面,可是到了那一天,人却没有来,尽管提前一个多小时通知我了,说有急事来不了,但是这样的做法还是让人无法接受,不仅这个工作机会失去了,今后的大门也彻底关上了,因为没有人敢信任这样的人,没有人敢依靠这样的人。信守承诺是市场经济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是一个人能否被人信赖,能否被人接受的关键要素。
一些80后对“失约”不当回事,以为找个理由就可以应付过去,谁没有特殊情况啊!其实不然,小事看大,一个人是否把信守承诺放在重要的位置,关系到人品和责任心。80后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首先要尊重自己,遵守时间,说到做到,这样才能取信于人,机会才会降临。为什么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就是这个道理,当一个人陷入可怜境地的时候就要想一想,自己做错了什么。
另外,人活着一定要有感恩心理,千万不能有利用别人的想法,耍小聪明,不管是谁帮助了你,都要牢记在心,都要找机会报答,不能忘恩负义。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永远得不到上司的重用和老板的信任,也得不到周围朋友的信任。因为大家都清楚,判断一个人的“人品”不是看他对自己如何,而是看他对别人如何,尤其是过去的上司,过去的同事,周围的朋友。当今社会,机会总给那些懂得感恩,懂得报恩的人。
希望这本书能起到“拨乱反正”的效果,能改变人们对80后的一些偏见和误解,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杰出的80后”和“优秀的80后”。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家和经理人,只要你明白了不同80后群体的特点,愿意用高薪吸引“杰出的80后”和“优秀的80后”,企业就会兴旺发达,因为一位“杰出的80后”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可能会大于5位“失落的80后”,而企业付出的代价也许只有2倍或者3倍,只可惜很多老板不会算这个帐,以为人和人都是一样的,所以尽量选择价格便宜的,结果可想而知。
垮掉的一代
这几年,人们给80后戴上了几顶让80后难以接受,却无力辩驳的帽子,最严重的莫过于“垮掉的一代”,因为说一代人垮掉,是没有信心的表现,是彻底失望的表现,是彻底否定的表现。凭什么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就因为其中的一些人不会干家务活,不愿意干家务活?就因为一些人眼高手低,不愿意吃苦?就因为一些人超前消费,不懂得过日子?其实,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想当然”,容易陷入“集体无意识”的漩涡,一旦某个权威人士说什么,一旦媒体上炒作某件事情,大家就很容易“被忽悠”,很容易上当受骗,很容易被他人的观点左右,因为老一代人普遍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更不愿意去做调查研究,所以容易人云亦云。今天媒体上说某个人是好人,大家都坚信不疑,被这些好人的事迹所感动,以为这些人真的是完美的好人,可是明天又说某个人变坏了,并拿出一些证据来证明,结果大家又都觉得这些人太可恨了,怎么可以这样。其实,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既不存在绝对的好人,也不存在绝对的坏人,换句话说,好人有坏的一面,坏人有好的一面,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问题而已,所以不能用“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去看世界。这个问题体现在当今社会就是对80后的集体误读,对外国人的集体误读,对外企的集体误读,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就是盲目自大,自以为是,喜欢摸着石头过河,按照自己的逻辑去做,而不是按照规定动作去做。
80后由于处在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从出生起就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经历了前人都没有经历过的变革,所以他们既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也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问题,所以他们变得更理性,他们学会了用多元化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别人,用质疑的眼光去分析问题,用自我的眼光去规划未来。可以说,时势造英雄,越是变革的时代,越容易出现英雄,未来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需要有多元化的思维,不要总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做,而是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不管别人做什么,只要不伤害到自己的利益,不伤害社会的利益,就要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比如我不吸烟,我不希望别人在我旁边吸烟,更讨厌那些明知不可以在电梯里吸烟,却偏偏吸烟的人。但是我尊重吸烟人的权利,只要他们选择合适的地方去吸烟,我就没有任何问题,这是他们的自由。
说到这里,引出另外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很多中国人为何不守规矩?比如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写着禁止吸烟,禁止吐痰,人们却在标志前面若无其事地抽烟,吐痰,根本不把各种禁令放在眼里。所以人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不是没有法,而是有法不依。那么人们为什么对各种禁令不当回事?对各种法律规定不当回事?因为我们没有设计好“利益驱动”的机制,人们不清楚违法的后果是什么。就拿禁止吸烟来说吧,到处写着禁止吸烟,却没有见过哪个地方写着如果吸烟了会怎么样?会带来什么后果?会罚多少钱?这种不疼不痒的禁令告示根本不起作用。类似的规定到处都有,类似的问题遍地都是,久而久之大家就把这些规定和法律当作“不通电的高压线”,知道那是吓唬人的,知道没有人监督检查,知道被逮着了也能蒙混过关,胆小的不愿意惹事,还能适当约束自己,胆大的就毫不在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不守法,“破窗效应”就出现了,“好人”逐渐变成了“坏人”。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发达国家凡是禁止的东西,一定要写清楚罚款多少钱,比如开车打手机罚款多少钱,电梯里吸烟罚款多少钱,地铁里喝饮料罚款多少钱,不仅非常具体,而且数额极大,像新加坡的很多罚款,其数额接近一个人一个月的薪水,所以没有人敢去冒险,这种威慑对于喜欢“自由”的华人来讲特别有效。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把罚款当作某些部门的收入,而是一种威慑,被罚款的人应当是越少越好,说明大家守法,绝对不能是罚款越多越好,否则就成了鼓励违法。如果越多人违法,监管部门的收益就越高,这种利益驱动的机制必然把整个制度给扭曲了。所以,要想解决当今中国的很多问题,靠道德教育是没有用的,唯有靠“利益驱动”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就像最近出台的“醉驾”和“酒驾”处罚办法一样,只要制度严厉到一定程度,只要制度被严格地执行,就没有几个人敢以身试法,用不了多久,很多顽疾就会彻底解决。所以中国人其实什么都能做到,关键是看有没有下决心解决。
面对很多人对80后的质疑和蔑视,有些专家试图替80后说话,他们在杂志上、在报纸上、在网络上向那些歪曲事实的人发起了还击,可是却陷入了同样的思维误区。因为蔑视80后的人犯的错误是以偏概全,而还击的人同样也是以偏概全,他们试图用处于百万分之一位置的“80后英雄”作为案例进行反击,不管是道德模范,还是商界精英,不管是学界名人,还是歌星影星,这些人是80后不假,但是这些人属于80后当中的极少数人,是不可复制的特殊人物。就像过去几十年,我们曾经树立了无数的英雄模范,可是却总也无法批量复制,因为榜样的力量远远赶不上文化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想通过极少数人的行为去影响大多数人,而文化的力量则是通过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去影响少数人。大家不妨用脑子想一想,到底是少数人影响多数人容易,还是多数人影响少数人容易?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我的思维逻辑,那就是80后佼佼者的所作所为并不能代表整个80后。可以说以偏概全是中国人思维逻辑上的一个致命问题,也是我们容易被外人误解的根源,是无法说服别人的关键障碍。要知道,任何一个社会的构成,都是正态分布,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只有极少数“好人”和极少数“坏人”。所以我们既不能拿极少数“坏人”作为例子去证明大多数普通人都是“坏人”,也不能用极少数“好人”作为例子去证明大多数普通人都是“好人”,见下图。
普通人
其实,不管是60后,70后还是80后,每个群体都有“左、中、右”,都有出色的,一般的,较差的,这是正常的社会现象,符合正态分布规律,所以我们不能用一个群体中出色的与另外一个群体中一般的去对比,也不能用一个群体中一般的与另外一个群体中较差的去对比,而是应当出色的与出色的比,一般的与一般的比,较差的与较差的比。当然,谈论社会话题,应当关注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即从个性中找到共性,总结出规律。按照市场营销的说法就是找到每一个细分市场中80%的共性,从而把主流市场的特征说清楚。
80后从小就被教育成要有远大的理想,要给自己定一个伟大的目标,有些人要做中国的XX外国名人,有人要做某个领域的大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望,好像不出人头地就白活了,因此很多人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挂在嘴边,以为只有当将军才是成功的象征。大家想一下,现役军人加上退伍军人有上千万,可是能做到将军的仅仅是极少数人,我们能说绝大多数军人都是失败者吗?肯定不是,在战争年代用那样的口号去激励人们去卖命,去碰运气当然可以,但是在和平年代,如果还用那样的口号就是害人的,会对80后起误导作用。我们这个社会喜欢报喜不报忧,80后在年少的时候只看到了好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不好的一面,等他们长大成人了,等他们走向社会了才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居然那么大,让80后无所适从,甚至惊慌失措。
80后就像从小生活在真空中的幼虫,被家长百般呵护,走向社会之后才发现自己想象的与现实脱节,很多人表现出来的暂时现象就是经不起风雨,经不起各种病毒的侵袭,有些人甚至走向了反面,对社会失望,对自己失望,因此很多人觉得这是垮掉的一代,是没有希望的一代。其实不然,这种不适应是暂时的,是家长教育的失败,是大学教育的失败,80后在学校里仅仅学到了很多没有用的应付考试的知识,却不具备社会所需要的工作技能,没有学会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求生存,更没有把社会的阴暗面真实地告诉80后,结果导致80后的“免疫力”低下,把这个世界看得太好了,太简单了。我相信只要给80后一段时间,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脑子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清醒过来,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以适应现实世界的挑战,我相信他们不会垮掉。
当今中国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潮在全世界来讲都是领先的,媒体整天报道各种排行榜,不是这首富,就是那首富;不是这暴富,就是那暴富,资本市场更成了批量造福的机器,各种风云人物通过电视媒体走进了大众的视线,他们在各种场合与大家分享成功后的喜悦。各种影视作品更是把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开豪车,住别墅”当作影片中的年轻主人公,让大家羡慕不已的同时感到自己很落魄,跟那些人没法比。这种现象如果持续下去,80后必然会抱怨这个社会不公平,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抱怨自己没有赶上好机会。其实,在我看来80后赶上了中国崛起的大好时机,赶上了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最佳时代,只要能正视自己,理性地看待未来,就很容易找准自己的定位,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来,因为任何时代都充满了机会,关键是如何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努力拼搏。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摒弃“好高骛远”的陋习,更不要把极少数成功人士当作榜样,你就是你,要活出自己的风采。
我认为,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面子和攀比”有关,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比如说在企业里,当一个员工知道同事的薪水时,他会感到心理不平衡,不管是比别人多还是比别人少,都会不开心,因为拿得多的人觉得差距不够大,拿得少的人觉得不公平。所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机构早在20多年前就实行严格的工资保密制度,绝对不允许互相打听工资,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以淡化攀比心理,让大家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工作上,而不是攀比上,你想得到什么就努力工作,不要管别人的事。但是国内企业喜欢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工资透明制度,以为这样做可以激励大家去努力奋斗,收入低的人会向收入最高的人学习,其实大错特错,恰恰相反,没有哪个人会从心底里认同那些比自己强的人,因为人们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放大自己的优点,看到别人的缺点,放大别人的缺点,这是正常的现象,是最基本的人性使然,我们不要跟人性过不去。可以说,现在有很多80后之所以不开心,不是工作本身的问题,也不是生活质量本身的问题,而是攀比带来的问题,是期望值过高而导致的落差,所以开心与否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要知道任何社会都没有绝对的公平,况且每个人的运气也不同,所以千万不要跟自己较劲,要顺其自然,对于广大的80后来说,要么在迷茫中沉沦,要么在迷茫中奋起。我相信除了E类和部分D类80后之外,大多数80后都不会垮掉,他们会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这一点。
过去几十年,我们曾经树立了无数的英雄模范,可是却总也无法批量复制,因为榜样的力量远远赶不上文化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想通过极少数人的行为去影响大多数人,而文化的力量则是通过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去影响少数人。
媒体上有很多关于80后是颓废的一代的说法,并拿出很多案例来说明问题,其实,说这些话的人大多都没有做过认真细致的市场调研,更不要谈取样率是多少,他们仅凭极少部分的表现就把这顶帽子扣在了整代人的头上,就这样形成了自己的偏见。说的人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论据,反驳的人同样拿出种种理由来否定这种言论,所以谁也说服不了谁。
当今的“80后”小时候都接受过爱国主义、理想主义教育,但是当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当他们不得不面对这个社会现实的时候,却发现以前在学校里学的东西与现实生活中差距实在太大,很多事情甚至是相反的,价值观不得不重新调整。对于20多岁的年轻人来讲,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却没有人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金钱观。于是,有一少部分“80后”因为无法正视现实,所以选择了逃避,或多或少地表现出颓废的生活状态,不思进取。面对这种局面,老一代人应当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反思我们的教学内容,如果老师们能把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情况早一点坦然地告诉学生,而不是选择善意地欺骗他们,结果也许完全不同。
老一代人总希望用过于理想化的东西去“教育”下一代,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出污泥而不染,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是这样做往往恰如其反,等80后长大成人以后才发现,家长,老师,媒体所说的很多东西都是“假的,空的,反的,错的”,是一种误导,是不现实的,从而导致定力不够的少部分80后内心的纠结,无法接受这种价值观的冲突,从而走向颓废。记得很久以前听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父亲让儿子从一个高台阶上跳下来,儿子不敢跳,因为台阶太高了,很容易摔坏。父亲就说:不用怕,我接着你。于是儿子大着胆子从高台阶上往下跳,可是父亲并没有接着他,儿子重重地摔在地上,于是儿子抱怨父亲:你为什么说话不算数?说好了接着我却不接着?父亲对儿子说:今后不管做任何事,你都要动脑子,用自己的脑子去判断,如果你认为这样做危险,就不要这样做,别人说什么也不要听,不管那个人是谁。这就是非常现实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具备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