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2009年1月14日,紧张的期末考试到了,但广州市第25中学初一某班的同学们却陷入了悲伤之中。因为前一天晚上,开朗又漂亮的女生阿娟因早恋遭到母亲的反对,加上期末考试的压力,从家中8楼纵身一跃……
青春密语:
人们常常把青春期的恋爱称之为早恋,顾名思义恋爱谈早了。从某种角度而言,恋爱是无所谓早晚的,彼此有爱就可以恋,不必非得等到什么岁数或者什么条件下。这也正是时下人们常说的“年龄不是问题”。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青春期恋爱被很多成人所不认可,认为早,就是因为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恋爱的基础是很不稳固的,变化使得恋爱缺乏了感情保障,因此悲剧多于戏剧。而且,心理不成熟、缺乏相关的知识,使得他们在处理恋爱问题时显得草率、随意、不科学,很容易给彼此带来很大的伤害。
因此,一般来说,青春期男孩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条件都没有发展完善的情况下的恋爱,往往是仅凭对异性产生的幼稚、冲动的好感,和走向婚姻、组建家庭的恋爱是有很大区别的。
早恋的危害是很大的,看看早恋时的一些表现,就知道早恋为什么被成人所制止了:由性冲动和外在吸引而产生,缺乏思想情感方面的考虑;彼此往往是由双方身上的某一方面的优点产生倾慕之情,缺乏对对方的全面评价;缺乏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约束,易发生性行为。这每一点都预示着一个失败的结局,所以早恋是很难长久的。
简单归纳一下导致早恋的原因,有利于青春期男孩做出理智和合理的判断,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爱慕型
这是最常见的导致早恋的原因,可分为三种情况:
对对方的外表产生爱慕,比如常见的长得帅、漂亮、个性、可爱、个高、身材好等等。这种爱慕建立在最不可靠的外表上,所以也是最难以持续和稳定的。
欣赏对方的能力和技能。会踢足球、打篮球等,这类早恋常常是女孩子采取主动。
欣赏对方的品行。这是比较牢靠的,所以相比而言维持得比较持久。
好奇型
因为好奇而产生爱慕,比如,随着性意识的不断发展,对异性身体、生活、心理和对自己态度的好奇,就会产生想接近对方,甚至产生性冲动的心理,于是,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而结交异性朋友。
模仿型
有的孩子看到小说、影视剧中的人们沉浸在恋爱中,享受彼此的甜蜜,很是羡慕,于是实践之。
从众型
这种类型的早恋有一点和上一个类型很相似,那就是如果周围的朋友、同学有早恋的,那他们也会在某种程度上从众;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两个人被绯闻了,迫于舆论的压力,很容易对其产生爱慕之心。
愉悦型
长期的接触,对彼此有着很好的印象,培养了不错的感情,容易产生早恋。比如同学、同桌等。
补偿型
用早恋的方式来弥补自己遭受挫折后的心情和自尊,谋求一种补偿,或者转移痛苦。这类早恋融入了真实的感情,容易发展深化。
逆反型
过密的两性交往往往会招来同学们的戏谑、家长的制止、老师的暗示和干预、其他人的指指点点,于是产生逆反心理,形成“罗密欧朱丽叶效应”——越制止越要在一起。
病理型
在当代社会,营养条件优越,容易造成营养过剩和食物中含有性激素的作用或各种特殊生理疾病、家庭遗传等因素,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早熟,甚至是性变态心理。这是诱发青少年早恋的主要客观因素。
由以上的类型可以看出,青春期孩子早恋的感情基础是很薄弱的,发生因素也很不正常,再加上他们自身心理不成熟,缺乏处理相关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很容易导致恋爱失败,伤人伤己。所以,青春期孩子在面对早恋时要理智对待,且不可盲目和不负责任。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加强对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知识的学习
了解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识是预防早恋的前提。通过学习,青春期孩子会去掉性的神秘面纱,形成健康的性心理,认识到两性结合是要受到法律、道德约束。
2、让理智为自己把关。
青春期孩子们要学会用理智战胜情感,不盲目、不随意、不冲动地去处理感情问题,凡事多想想再做或者不做,凡事眼光要放长远。
3、正确地和异性交往。
青春期孩子和异性交往时,要遵循三个原则:宜泛不宜专、宜短不宜长、宜疏不宜密。也就是说,与异性朋友交往时不要只固定在一个异性身上,不要只注意一个异性朋友,不要与某个固定异性朋友交往时间过长,关系过密,要扩大范围交往,受益更多。
4、拓宽兴趣面,多参加集体活动。
在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中,你能获得同学们的帮助和友谊,享受到集体的温暖,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充实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