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开始决定“丢东西”
2008年除夕夜,我突然下定决心,要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以图给人生带来些许改变。我要尝试的,就是传说中的“断舍离”。
那时,我听一位理疗师朋友介绍,她几个月前已经开始运用“断舍离”的方法了。虽然是第一次听说,但感觉名字挺形象的,所以我好奇地问:“断舍离,到底是什么东西啊?”根据她的回答,原来就是对周围零七八碎的东西开展扣人心弦的清理。她甚至还特意去参加了“断舍离”体验课堂。
之前,她饶有兴致地跟我大谈特谈“开展收拾整理行动”“开展杂物清扫大战”之类的,但我大都左耳进右耳出,全当耳旁风。因为我这个人最讨厌“收拾整理”这类词了,每当看到或听到这类词语时,心情就会变得非常糟糕。另外,当看到整理出来的,有用的、没用的书堆满整个角落时,我都会替自己开脱:
“真不想和那些写书、读书且爱干净的人成为朋友。”
“屋子里乱糟糟的才有生活气息,不是吗?”
“即使如此杂乱无章,我们不是也都活得好好的吗?”
但是,当她提出“断舍离”这个词的时候,我却对这个新鲜的概念到底为何物充满了兴趣。
其实最让我好奇的是,我这位朋友自从开始她的“断舍离”后,整个人都变得光彩照人起来。那几年,我与她每月都会定期聚会。我就发现,她在实施“断舍离”的几个月里,有着惊人的变化。每次见面她都是生机活泼、大放异彩,而且我敢断定那绝不是表面化的做作表演,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场。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她不但开始在工作上如鱼得水,与老公的关系也比以前更加的浓情蜜意。
“难道舍弃某些东西真的是件好事吗?”
我平时在医疗机构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比较关注人的内心。所以我对朋友的变化感到好奇,“舍弃”为什么能给她内在的气质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这种积极的变化具体又是怎样发生的?这些问题激发了我这个心理学工作者的强烈探究兴趣。
与理论派不同,我是个直观的实践派,凡事都要亲自实践、亲眼目睹才行。我绝对不会被这么有意思的“断舍离”潮流甩在后面,我也要大试一把,于是根据朋友的讲述,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实践“断舍离”的队伍中。
但总体上来说,我这个人比较拖拉,对一些看上去不太紧急的事情,总会以这样那样的借口尽量拖延,很多事情都要拖到火烧眉毛时才肯动手。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再次发生,于是我决定把除旧更新、颇有革命性意义的除夕日作为“断舍离”的实践日。
在除夕日前后,实践“断舍离”的时间里,我竟然扔掉了一个容量为45升的垃圾袋,里面装有20小袋的零碎杂物。而且,在过年后的一周内又扔掉了10袋垃圾。从体积来看,我扔掉了1350升的垃圾,粗略换算成重量,应该有1吨多。
不管实际重量是不是有1吨,但从体积上来看,的确是有那么多的杂物被我从房间内清除出去了。
更令人震撼的是,这些垃圾竟然只是来自于这个都市一角的一间小小一居室!我从这个一居室扔出去的垃圾,占了小区垃圾场的一半。
“扔出去的这些垃圾会不会污染环境呢?”
接下来,一种罪恶感油然而生。自那以后,我在消费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购买东西和收纳物品的量是否减少了,至少减少了1/10。
由于在购买东西的时候,开始下意识地检讨自己,是否又会增加那些其实根本用不到的杂物,所以,除了那些必需品,我时刻告诫自己“绝对不能再买了”“绝对不能再弄一大堆用不着的东西了”。通过这种警告,我在生活中购买的多余物品渐渐减少了。
不久之后,我的房间被收拾整理得井井有条,打扫得干干净净。
此时的收拾整理不再艰难。因为现在的整理,不是乱到非打扫不可的地步才进行的。房间内没有那么多冗杂的东西,也不会再出现不堪入目的凌乱,而且衣柜的抽屉内还留有很多的空间。这么一来,即使不使用复杂的收纳、整理技术,也能让屋内的一切有条不紊地各就各位。
自此以后,我整理房间就像每天洗脸、刷牙、换衣服一样,变得极其自然起来。不仅如此,我还从中体味到了不少乐趣和喜悦。
同时,我也开始怀疑,在那以前,我始终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呢?房子空间与内容物的严重失衡,导致我备感压力如山,能量都被消耗,能量缺乏又导致我没有气力收拾整理房间。
只有空间与物品的量保持相对平衡,且收拾得干净利索,身体上和心境上才会觉得舒畅。
在实行“断舍离”后,我把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再也没有出现过凌乱不堪的场面。更重要的,还不是这些,而是——
· 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起来也如鱼得水
· 睡眠质量提高,精力充沛,皮肤状况也得到改善
· 不再浪费,不再乱花钱(虽然以前也没有觉得自己在浪费)
· 人际关系也有所好转
· 机遇(有意义的偶然)也频繁地降临……还有很多积极的变化不断呈现。
这种零费用、零成本的垃圾丢弃行为,使我发生了很多具有进步意义的变化。
看起来俨然一潭死水的空间被疏通后,忽然有一种全身经脉被打通的快感。这不是什么歪理谬论,而是我实践“断舍离”后的真实感受。
我把在朋友影响下开展的“断舍离”实践运动以及其经过写成博客,没想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朋友、同事、家人和亲戚等几乎都动员起来,掀起了一股“丢弃垃圾”风,并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而且,他们也如我一样不可思议地发生了一系列的显著变化。
亲眼目睹了“断舍离”带来的震撼人心的效果,我禁不住兴奋得眉飞色舞起来。
我的职业使命,就是把别人从痛苦的泥沼中拯救出来,帮助他们踏上幸福的旅程。而“断舍离”这种谁都可以轻松实施,并且受益无穷的方法,应该与我工作上的心理疗法有着相通的地方。
让更多人与我一起领略“断舍离”巨大成效的欲望愈演愈烈,于是我向“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小姐请教,并得到了其悉心的指导,深化了我对“断舍离”的认识。我希望在山下英子小姐的指导下,尽可能地通过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利用这本书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断舍离”实践经验。
“啊,东西那么多,都不知道该怎么下手了!”
可能多数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不要还没开始就放弃,一支圆珠笔,一个特百惠——从堆满杂物的房间中扔掉即使那么一点点的垃圾,都会是人生发生转折的契机。
朋友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踏上轻松愉悦、幸福快乐的人生旅途吧!
“断舍离”带给我们的10点变化
根据自己和亲朋好友实践“断舍离”的经验,我总结出了断舍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10点变化:
1.整理后的房间显得宽敞、舒适
把不需要的东西全都处理掉,将惨不忍睹的凌乱不堪一扫而尽,房间当然变得亮堂起来。数量减少后剩余的物品尽收眼底,整理起来自然也就容易多了。
2.手脚勤快了
桌子、椅子、床上的冗余物品减少后,垃圾、灰尘自己就跳了出来,不再隐藏在各个角落,所以当我们经过时,自然就会有意识地把垃圾捡起来,将灰尘擦掉。
3.无限制的奢侈浪费被杜绝
房间整理后,我们习惯了清爽和简约,不再冲动购物,学会了在购物前确认一下这个东西是否有购买的必要。有些不必要的东西不管看起来有多么诱人,只要不能带给我们幸福感,就不具备购买的价值。另外,由于整理出来的房间令人感觉非常舒服,所以一忙完工作就迫不及待地飞奔回家,什么酒吧聚餐全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这也节省了另外一部分不小的开支。
4.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原来的时候,我们毫不选择地将所有东西一揽而入,才造成房间内现在的“杂乱危机”。同样,在人际关系上,我们也从来不会说不,经常硬着头皮迎合“讨厌的人、合不来的人”。转变思想后,我们意识到,“没有必要取悦讨厌的人”,人际交往变得轻松起来,人际关系也有所改善。
5.工作效率提高
经过“断舍离”的过程之后,整个人从消耗能量的环境中解放出来了,所以做事不但思路清晰,而且轻重缓急先后明确。现在,能够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精力于重要的事情上,工作效率显著提高。虽然有的人主张“明天的事情明天做”,但我还是认为选择今天做比较好,这样既不需太费气力也不会感到有压力。
6.干洗衣做饭等家务事认真细致了
把不穿的内衣、外套等都丢弃,只留下些精简出来的最常穿的衣服,这样自然也给洗衣机减轻了不少负担。另外,宽裕、干净的房间也让我萌生了在家吃饭的欲望。随着在家吃饭次数的增多,长久闲置的厨房变得干净整洁,我也可以惬意地在家做饭,充分发挥下厨房当大厨的功能了。
7.健康状况也有所改善
家里一尘不染后,皮肤的压力也明显改善。心境放松后,与自律神经的平衡度也得到调整,整个身体的状况明显好转了。
另外,由于心情好了,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与以前相比,不但入睡快,而且第二天醒来时神清气爽、精神百倍。
8.更加爱惜自己
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完全呈现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自己,所以连自己都迷恋上了自己。于是,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在精神上依赖于别人,靠别人的认同和欣赏来确定自己的价值。
9.易于与他人达成心有灵犀心心相通
“心有灵犀、心心相通”是一种看不见的,理论上、物理上都难以解释说明的现象。这是一种感觉,像轻轻流动着的能量,很容易传递给对方。如果彼此之间心有灵犀心心相通,那么无需自己或者对方主动行动,双方立刻就能顺利相见或约会。
10.易于实现期望的结果
如果对工作空间进行“断舍离”的话,客人来的频率会增加,工作会更加信手拈来,需要的东西也会顺利到手,当一切良性运转起来之后,期望的结果自然就能顺利达成。
最终的结果是,不仅是物理层面的空间整洁干净了,家庭层面、经济层面、工作层面、人际交往层面、精神层面等多个方面都表现出巨大的良好变化。
Part 1
感受自己的物品的存在,认真思考自己和物品之间的关系
感受自己的物品的存在,认真思考自己和由于房间内摆放着太多的东西,杂乱无章,所以也就懒得收拾整理的问题。另外,我们总是舍不得扔掉,总是感觉留着也许还会用得着。但是请你仔细想一想,它真的还能派上用场吗?所以还是开始我们的房间“大排毒”,来为我们的心灵大充电吧!
当你丢弃第一件东西时,人生的转变就开始了
“断舍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人们第一次听到“断舍离”这个词时,总会这么问。我曾在博客中写过,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时,也是一脸茫然地问:“断舍离?咦,这是什么东西啊?”
简单一句话,所谓“断舍离”就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
换言之,“断舍离”的过程,就是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这些物品的关系”的过程。
再简而言之,就是先辨别我们手头上拥有的、房间内摆设的一些东西对现在的我们是否还有用,然后开始清理行动。
另外,我们不要借助“理论概念”,而是要通过实施“丢弃物品”这种“减法行动”,从而辨别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东西是否还能派上用场,然后挑选出自己必需的、合适的、令人舒适的东西来继续使用。
试着把这种“断舍离”整理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不必需、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杂物存在。
例如,在被我丢弃的1吨垃圾中,有一堆早就被遗忘的衣服,有买了10年一直打算穿却从来没有穿过的礼服,有价值10万日元的美容设备(现在早已被淘汰),还有“不请自来”的网购宣传单等,应有尽有,包罗万象。
像下面这些——
· 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东西
· 虽然一直没能发挥作用,但是令人爱不释手的东西
· 被送来的,不是自己下单购买的东西
……
这些东西虽然一直被保留着,但对我来说,它们的存在并不是必需的、合适的、令人舒适的。再仔细一琢磨,发现它们几乎都属于不必需、不合适的、令人不舒适的东西。
所有的东西堆积在一块,就像一座没有水闸的垃圾大坝,触目惊心。
所谓“断舍离”,是一种疏通淤阻、改善周围环境的方法,首要任务就是从类似以上的杂物淤阻中挑出并扔掉“不必需、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
虽然看起来是很简单的收拾整理,但是通过舍弃、精简,我们的房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舒爽,干净起来。
更有甚者,当我们把多余的杂物处理掉后,我们内在的气质也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就连心理上的“封闭、狭隘、忧郁”也都被清除得一干二净。如此一来,不仅身体上、心境上明朗雀跃起来,那些生命疑难也迎刃而解,一度停滞不前的人生更是顺利迎来柳暗花明。
舍弃某些东西使我们的房间变得一尘不染,我们的心情也自然而然地愉悦、高扬起来。
作为心理医生,我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解决疏导患者心理方面的疾病,让其日常生活和行动步入正常的功能轨道。
我通过体验“断舍离”,亲身感受到“行动也能反过来改变意识”。“断舍离”虽然不是什么医学治疗方法,但是对于那些患有轻度心理疾病的患者来说,如果鼓励他们试着一点一点地丢掉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应该会取得一定程度上的积极治疗效果。
无休止地把东西搬进房间,使我们动弹不得
巨量的零碎物品摆满整个房间,杂乱无章,会让我们不知所措、苦恼不堪,不知从何下手整理是好。
其实造成这种困扰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远远超出我们实际所需要的。
现在,这些对我们的生活可有可无的商品充斥着大街小巷,几乎布满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当然,也充斥着各种购物网站。
在我丢弃的垃圾中,也有很多我没有花钱购买,却意外免费获赠的东西。
另外,有一些东西是因为在搞促销时看起来非常划算而购买的,也有一些是在网络上购买的杂七杂八的东西。
不经意间,很多东西被我无限制地“邀请”到家里,且长久居住下来。结果,导致我每天为了整理、清扫、收纳这些东西而苦恼不堪。
面对这根本无法下手整理的、凌乱不堪的房间,我的头脑中涌现出很多消极否定的问号:“我真是一个没用的人吗?”“我连打扫房间的能力都没有吗?”“难道我是一个不爱整洁,偏爱脏兮兮的变态狂吗?”
那时,我在收拾整理房间方面真是笨得要命,有时候都怀疑自己何止是不爱清洁啊,简直就是“肮脏控”。
但是,不用担心,因为我们本质上都是爱干净、爱卫生的“好学生”。
假如说有两间房子,一间东西超多,且杂乱无章;另一间却几乎什么东西都没有,但是看起来超舒服。那么哪间会让你动心,让你心情愉快呢?
当然是那间虽然空荡荡的,但收拾得井井有条的房间了。
看了本书开篇的那几张照片后,没有一个人回答说:还是喜欢一片狼藉的房间。
话虽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好好整理自己的家呢,为什么即使整理得很整洁,不一会儿就变得杂乱无章呢?
那不是因为我们懒散,也不是因为我们缺乏管理能力,是因为我们实际拥有的东西远远超过我们能够管理掌控的。
其实这与举重是同一个道理,即使一个举重选手再怎么力大无比,也无法撼动500kg的杠铃。
不领会“整理”的真谛,我们永远无法轻松
除了物超所需,还有一个我们无法收拾整理房间的重要原因。那就是我一直以来认为,我们对“整理房间”的概念理解是错误的。
很多人都认为,“收拾整理”就是把家中凌乱的东西各归其位,也就是收纳起来的意思,其实那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真正意义上的“收拾整理”还有更重要的含义在里面。
严格来说,“收拾整理”既不是收纳东西,也不是清扫卫生。
如果把它们混淆不清的话,就会陷入一种苦恼不堪的境地,每天不断地抱怨,“哎呀,我整理了一遍又一遍,可总也整理不好”“我虽然整理出来了,但一点也不顺利啊”“刚整理好,就恢复原状了”,等等。我曾经就经常陷入这样的状态。
所谓扫除包括“扫、抹、擦”,所谓收纳是指“将东西存放在规定的地方”。
而整理的意思是“解决,处理”,换句话说,就是把用不着的东西解决掉,处理干净。把那些认为没有用处的东西从现在住的房间里腾出来。储藏的话,仅仅是同一个空间内东西位置的转移,还称不上是“整理收拾”。
想要收拾整理好,首先要懂得“舍弃”。
当然不一定非得将其丢弃,我们还可以送人,或者再利用。由于这是一项特别费体力和时间的活,所以我们经常一而再、再而三延迟,结果那些该扔掉的东西又被长时间存放。
我们经常奢望“如果不用扔东西也能把房间收拾整理好,那该多好啊”。但是实际上,一旦空间里面的东西超量过多,我们就必须用相当了不起的技术(整理技术、收纳技术)去管理它们。
极端地说,只要继续存放那些冗余的、根本用不着的东西,收纳就会失效,打扫也变得异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