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1 合作VS反叛—3岁幼儿的心理关键点 1
如果说1岁、2岁宝宝带给父母的都是甜蜜的话,那么宝宝3岁时将会给父母带来更多的震惊。他们会对你大声嘶喊:“我不!”,一眼看不到妈妈或爸爸就会撕心裂肺地大哭,这些表现不禁让一直处于甜蜜感受的爸爸妈妈们质疑:我们的孩子怎么了?别担心,他们的第一反叛期来了!
不说“我”而说“我们” 2
感受生命期 7
第一反叛期来临 11
发号施令的年纪 16
性别意识的觉醒 21
夸大的羞怯感和挫败感 26
超强的好奇心 31
Chapter 02 亲密接触与理解—与3岁幼儿的相处和沟通 37
老实说,与3岁的孩子相处和沟通还不需要什么技巧,只要一直秉持着与1岁、2岁幼儿相处的方法,比如耐心、热情、爱他们就可以顺利地度过一段时间。不过,当他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叛逆行为时,仅凭这些方法已经不能让你心平气和了。你需要更多的技巧和方法。
拥抱会让他感到安全 38
用清晰的语言对孩子说话 43
讲道理说服他 49
最好用的教养法:转移注意力 55
时时处处让他感觉被尊重 60
鼓励和赞扬他好的行为 66
给他自由和空间 72
Chapter 03 爱、独立和规矩—3岁幼儿的生活能力 79
3岁幼儿将会给父母带来与小宝宝时与众不同的体验,刚进入3岁的前半年,他们的思维发展进入了巩固、稳定时期,父母看到的幼儿会比较平静、乖巧,但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变得叛逆,并不断挑战父母的底线。如果此时父母不稍加约束,依然像对待1岁小宝宝那样对待他们,那么父母最终会因对宝宝的放纵和各种不好性格付出代价。3岁,该是“立规矩”的时候了。
独睡训练 80
给他明确的规矩线 86
自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92
了解必要的卫生和健康知识 98
学习安全知识 104
Chapter 04 道德感萌芽—3岁幼儿的品格引导 111
对3岁的幼儿来说,或许他们还不明白道德是什么,也无法理解道德的标准,但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确实已经播下了道德的种子。3岁幼儿在考虑某些事情时,不再一味地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了,而是能够体察周围人们的情绪,并显然能够确切地分开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这将是为幼儿构建积极情感的最好时期。
帮助别人—3岁幼儿友爱感的培养 112
有一说一 —3岁幼儿的原则性培养 118
感受“别人”的情绪—同理心的培养 124
孤僻性格早缓解 130
前暴躁固执性格“修正” 136
Chapter 05 万事皆好奇—3岁应该进行的智力培养 143
3岁幼儿是一个对什么都有极浓厚兴趣的年龄:还有这样的话?太有趣了,我也会说!画画太好玩了,我要画画看;这个故事太神奇了……所有的一切对3岁幼儿来说都是有趣的、好奇的,而父母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期,了解孩子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接触、学习感兴趣的事,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非常重要。
说与唱—3岁幼儿的简单英语 144
填色与画线条—3岁幼儿的绘画练习 149
3岁幼儿喜欢机智的小故事 155
背诵儿歌和诗歌 160
抽象逻辑思维的开发 166
Chapter 06 叛逆与各种挑战—3岁幼儿最令人头疼的教养难题
对孩子已经3岁的父母来说,这一年将会是接受最多改变的一年,那个一直听父母的,父母说是什么就是什么的小孩,突然变得不可理喻了。他们不再听到什么就是什么,会对父母大声喊“不”,会赖皮、纠缠,无论父母怎样劝说,都不为所动……尽管这些难题一直困扰着父母们,但是要相信,这一年,这个幼小的“叛逆者”所带来的变化和成长很令人惊奇。
吃饭就像“打仗” 174
3岁孩子的“牛脾气” 180
就是不去幼儿园 186
背好的诗怎么总忘记 192
离不开妈妈/爸爸 197
Chapter 07 开始合作共同游戏—3岁孩子的益智游戏 203
3岁幼儿的思维活动将会异常活跃,他们对游戏的要求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可以给任何一样东西加上自己所想象的象征意义,比如把一片树叶想象成一个盘子、一个锅子,甚至是一棵青菜……这么有意思的游戏,3岁幼儿当然不想自己玩了,那会很无聊,所以小伙伴们开始合作的共同游戏开始了。
角色扮演 204
视觉-空间智能游戏 210
急救游戏 216
时装表演游戏 222
3岁幼儿的小“Party” 227
和3岁幼儿玩的美工游戏 233
CHAPTER 01
合作VS反叛——3岁幼儿的心理关键点
如果说1岁、2岁宝宝带给父母的都是甜蜜的话,那么宝宝3岁时将会给父母带来更多的震惊。他们会对你大声嘶喊:“我不!”一眼看不到妈妈或爸爸就会撕心裂肺地大哭,这些表现不禁让一直处于甜蜜感受的爸爸妈妈们质疑:孩子这是怎么了?别担心,他们的第一反叛期来了!
不说“我”而说“我们”
我们一起去吧
经历了两岁半时的叛逆萌芽,三岁到三岁半的小孩变成了一个温顺的小家伙,面对爸爸妈妈的要求,他不会再扯着嗓子大声说“不”,而是很高兴地接受你的建议,说“那我们一起去吧”。
爸爸妈妈可能没有注意到宝宝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说“我们”这两个字的,只是当他越来越频繁地说“我们去散步”“我们去玩游戏”“我们去吃葡萄”等语句时,爸爸妈妈才意识到自己的宝宝又学会了一个新词,而且是一个非常令大人喜欢的新词。
当你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时候,三岁到三岁半的小孩可能会拿着苹果跑到你面前说:“妈妈,我们一起吃苹果!”估计这一幕肯定会让你惊讶不已,以前只要是他吃的东西从来不让别人碰的呀!之后你还发现,三岁到三岁半的小孩变得有点“缠人”,玩游戏想让你和他一起玩,吃东西要你和他一起吃,就连洗漱也会说:“妈妈,我们一起去洗脸吧!”而且他似乎很享受这种与人分享的滋味。
两岁半的小孩的特点是:爸爸妈妈让他做的事他坚决说“不”,而他自己会做的事他会说“我会,我自己来”。 三岁到三岁半的小孩喜欢说“我们”,喜欢说“我们一起来”,这个时期小孩的特点是:对爸爸妈妈的建议他会无条件服从,而且非常希望爸爸妈妈和他一起做。两岁半小孩的心是叛逆的,而三岁到三岁半的小孩的心则是温顺的,爸爸妈妈会惊喜地发现,那个令自己头疼不已、不听话的小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乖巧懂事、让你看到就忍不住想亲几口的乖宝宝。
最让爸爸妈妈高兴的莫过于孩子在三岁到三岁半之间情绪变稳定了,他一向强硬的态度逐渐减少,“我不”“我要”的口头禅也变成了“好的”“我们一起去”,爸爸妈妈禁不住感慨:“我的宝宝终于长大了。”
“集体意识”的力量
那是什么力量让不听话的小孩变得这么乖巧听话了呢?
其实,两岁半小孩的叛逆是因为他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而三岁到三岁半的小孩变得温顺听话是因为他的情绪进入了一个稳定期,这时候人类的集体意识也在他身上表现了出来,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经常说“我们”这个词,而且在他的语言中,“我”在一段时间里似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们”。
实际上,幼儿的这些表现都是“集体意识”在起作用。集体意识作为一种精神遗传,是存在于人的潜意识当中的。人是集体的一分子,幼儿也不例外,他当然也遗传了这种集体意识,不过由于婴儿的脑部发育还不成熟,集体意识还不能表现出来。
这种遗传而来的集体意识在幼儿三岁到三岁半时会略有表现,在生活中幼儿会经常听到爸爸妈妈说“我们”这个词,而且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已经能把自己同他人区分开来,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后他根据自己的体验慢慢把爸爸妈妈口中的“我们”与他遗传而来的集体意识相联系,经历了不断的摸索之后他会脱口而出“我们”;而当他在合适的情境中说出“我们去做什么”这个句式之后,爸爸妈妈兴奋的表情和肯定的语气证明了他这句话是对的,也就是证明他探索的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是正确的,那么他在得到肯定后就会兴奋地不断增多自己的“我们”句式了。
于是,三岁到三岁半就变成了一个属于“我们的年龄”,三岁的小孩会经常把“我们”挂在嘴边,做什么事都喜欢说“我们一起去吧”。他很喜欢这种“我们一起做”的感觉,因为他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还不是一个可以完全独立的个体,他还需要别人陪着他,需要有人在他身边,尤其是自己的妈妈,他需要这种有人让他依恋的感觉。
同时,他也开始喜欢分享的滋味了。这时候经常会听到宝宝说“妈妈,我们一起去吃葡萄”“爸爸,我们一起搭积木”,他喜欢让别人和他一起分享做这件事的乐趣。虽然他喜欢和小朋友玩,会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大家。但他最喜欢的人还是妈妈,如果妈妈能够放下手中的事情来陪他玩,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那么他会变得非常开心。
集体意识巧培养
这种集体意识和分享意识让宝宝在这个时期变得乖巧懂事、讨人喜欢,但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三岁到三岁半的宝宝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能融入集体生活当中。
如今大多数的三岁宝宝已经开始上幼儿园,对于离开家进入的这个新环境,很多宝宝会不适应,上课坐不住,课间活动的时候到处乱跑,喝水、洗手、吃饭的时候一窝蜂似的乱挤,午睡的时候更热闹,干什么的都有,对于这群一点集体意识和纪律性也没有的宝宝,老师真是大伤脑筋。
这是因为,这种遗传而来的集体意识只是宝宝作为社会一份子对集体最基础的认同感,其实宝宝头脑中的集体意识还十分的淡薄,加之没什么生活经验,他们还不知道集体为何物,该怎样在集体中生活,而这些,就需要爸爸妈妈和老师来共同引导宝宝,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
三岁的幼儿集体意识刚刚开始萌芽,他们喜欢说“我们”、喜欢和别人一起做事并不代表他懂得集体意识是什么,爸爸妈妈可以先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爸爸妈妈要强化幼儿的“我们”意识,经常和幼儿说我们,因为幼儿喜欢说“我们”只是因为刚学会这个词感觉比较新鲜,当这个新鲜期过后,他就不会再像原来那样爱说“我们”了。
所以,爸爸妈妈要抓住这个机会多和孩子说“我们”,把“宝宝吃饭了”变成“我们吃饭了”,把“宝宝,今天带你出去玩”变成“宝宝,今天我们一起出去玩”,把“去给你买好吃的”变成“我们一起去买好吃的”……这样,在爸爸妈妈的不断强化下,幼儿就能进一步理解“我们”的含义,爸爸妈妈还可以经常和幼儿说“我们是一个集体,吃饭的时候我们要一起吃,玩游戏的时候我们要一起玩”,虽然他还不知道“集体”是什么,但会慢慢感觉到“我、爸爸、妈妈在一起就是一个集体”。
爸爸妈妈还可以采取在家庭中形成有规律的作息制度的方法,不管是父母还是宝宝,只要有人不按时起床或按时吃饭,就会影响到全家人的活动。为了让宝宝有深刻的体验,在宝宝急着去幼儿园时,爸爸或妈妈其中一人故意磨蹭,让宝宝产生不快感。当下次宝宝磨蹭着不想去幼儿园时,爸爸妈妈就可以拿这件事来教育他,告诉他如果他不遵守规定爸爸妈妈上班就会迟到,就像他上次去幼儿园迟到一样。幼儿在这个年纪可能会很快忘记这件事情,但次数多了,他就会长记性的。
爸爸妈妈除了给幼儿强化“我们是一个集体”的意识外,还要从一点一滴的生活中教给幼儿学会分享。告诉他有了好吃的要我们大家一起吃,有了新玩具要和别人一起玩,这样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学会分享了,等到了幼儿园,他就不会再和别的小朋友抢玩具、抢吃的,还会主动把自己的食物和玩具分给别人玩。
感受生命期
小草会疼的
孩子长到了三岁,爸爸妈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爱说话了,而且他说话的对象不仅是人,还包括桌子、椅子、汽车等各式各样的物品,甚至动物、植物、河流、云彩等自然界的万事万物。
你经常会看到三岁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娃娃自言自语,你走过去问他在自言自语什么,他会告诉你他在给他的布娃娃讲故事。你能听到他对怀里的布娃娃说:“乖,不哭,我给你买好吃的。”如果他的布娃娃不小心掉地上了,他会很心疼地轻轻拍打着布娃娃,安慰它说:“有没有摔疼呀?下次小心点。”
三岁的小孩走到哪里都会念念有词,和什么东西都有话说。你牵着他在马路上走着,他会被路上的一块闪闪发光的锡箔纸吸引,然后就开始和那块锡箔纸说话:“呀,你怎么在路上啊?是不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带他去郊外旅游,傍晚你告诉他太阳公公下山回家了,我们也要回家,他会跟太阳、天空、云彩、河流、树木一一招手,跟它们说:“再见,我要回家了。”
三岁的小孩还十分有同情心,看到被折断的小草小花,他会十分伤心地说:“小草也会疼的。”他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当成他的玩伴,他喜欢和它们说话,能对它们将心比心,看到它们“受伤”会心疼。
万事万物都有生命
在三岁小孩的眼里,他所接触的对象都是有生命的,这也是幼儿最突出的心理特点之一。随着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时间知觉等感知觉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他所接触的那些事物在他眼里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死物”,而是丰富多彩的、和他一样活生生的生命,这一特点会在他三岁左右的时候表现出来。
而且三岁幼儿的言语器官已基本发育成熟,具备了正确发音的条件,语音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有了说话清晰准确的愿望,这时候的他们已经能意识到自己和别人谈话中的问题。每当幼儿的身心发展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学会一种新的技能的时候,他就会乐此不疲地使用自己的新本领,这次也不例外,当他能流畅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就变得特别爱说话。
三岁的小孩会和自己遇到的一切对象说话,不管是人是物,在他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如果他遇到的对象不会说话,他就会自己在那自言自语;如果他遇到的对象是人,能和他说话、交流,他就会变得更加兴奋,更加喋喋不休,话出奇得多。
三岁的小孩不再像以前那样各玩各的,他们开始喜欢交往,开始与别人互换玩具,喜欢和别人玩。但这只是幼儿最初步的交往,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三岁的幼儿还是比较喜欢将自己的玩物赋予特殊的象征性意义,玩过家家的时候,下雨了把树叶当雨伞,买东西时把树叶当钱币,把一截木棍当成自己的秘密武器手枪。当他们一起游戏时,他们也会把自己的东西都赋予特殊的意义,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和他们一样,都是有生命的。
“一手抓语言,一手抓交往”
三岁的小孩认为万事万物皆有生命,这是他们语言和交往能力以及感知系统发展的结果。所以当看到孩子和小草说话时,爸爸妈妈不必太在意,不用刻意教导,顺其自然就好,等孩子过了这个阶段,他自然而然就会明白花草树木和人类是不一样的。不过,爸爸妈妈可以在语言和交往上适当地引导孩子。
三岁的小孩对什么都感兴趣,爸爸妈妈可以选一些扩散思维的书给孩子看,这样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提高他的阅读能力。这时候让孩子看书和阅读并不是让宝宝能从中学到点什么,而是要发掘孩子的兴趣,所以,给孩子选择的书不用在意学科,只要难度适中,孩子又感兴趣就可以了。比如《花草树木的朋友》这本书,它比较强调幼儿阅读的特质,书中阅读材料多样化,将整个阅读活动游戏化,是一本非常适合三岁孩子阅读的图书。
三岁的小孩爱说话,简直就是一个“话唠”,爸爸妈妈不妨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这时他们不仅掌握了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还开始掌握一些常用副词和连词,能说出“我想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零食”“我不但喜欢看书,还喜欢画画”等句式。爸爸妈妈可以鼓励孩子按照图书上的“人物”改编故事,或者和孩子进行编故事大赛,充分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这样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岁的小孩渴望与别人交往,但是他们还太小,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不知道该怎样与别人相处,对和别人如何沟通还充满了恐惧和担心。这时候他们就会把不会说话的花草树木等事物当成自己的朋友,因为这样不仅满足了他们自己说话和交友的欲望,还不用担心在交往过程中遇到问题怎么办,不用去思考到底该怎样与他人交往,这让他们感到放松和安全。
但如果孩子长期这样,尤其是天生比较内向的孩子,他们很可能会患上社交恐惧症,不喜欢和别人玩,只喜欢自己玩自己的,或者是只和小花小草说话,不与别人交流,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爸爸妈妈要密切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适时加强对孩子的引导。
当爸爸妈妈发现孩子不喜欢与别人交往时,平时就要多带孩子出去玩,给孩子创造与人交往的环境,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或者先让孩子与比他大或比他小的小朋友玩,这样会减少他与人交往时发生的矛盾,让他不再对交往产生恐惧,慢慢地学会怎样与他人相处。
第一反叛期来临
“叛逆”的小孩
爸爸妈妈还沉浸在小孩温顺听话的幸福里,突然有一天,他又开始大声对你说“不”了。你愕然:这才不过半年的时间,怎么这个温顺的小孩就不见了,又变成了之前那个天天发脾气、闹情绪、让人头疼不已的孩子?
本以为之前经历过这些事,现在处理起来会轻松很多,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你发现,三岁半的小孩叛逆起来与以前他闹情绪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
三岁半的小孩凡事都说“不”,不管是他想做的还是他不想做的,只要是爸爸妈妈说出来的他都会直接拒绝:“不,我不要!”而两岁半的小孩只会在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时说“不”,而且,只要爸爸妈妈稍微哄哄他,他就会转变态度,但三岁半的小孩就没那么好哄了。
不听爸爸妈妈的吩咐,与爸爸妈妈对着干是三岁半小孩叛逆的最大特点。天气转凉了,早上起床时你让她穿上外套和裤子去幼儿园,她偏偏要穿纱裙,不管你怎么给她讲道理,她就是不听,你强行给她穿衣服,结果她又哭又闹,躺在床上打滚,还把穿到一半的衣服使劲脱下来,最后,她还是穿着纱裙去幼儿园了。路上,你问她冷不冷,她冻得浑身打哆嗦却还嘴硬说不冷。
固执、任性也是三岁半小孩的显著特点,他不想吃饭的时候就坚决一口也不吃,中午不想睡觉就说什么也不睡。三岁半的小孩还越来越喜欢向爸爸妈妈提各种各样的要求,要是爸爸妈妈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大哭大闹地发脾气。他们还喜欢与别人比较、竞争,喜欢别人说自己好,处处想占上风,与小伙伴的关系非常不稳定,变得爱发脾气、爱吵架、爱哭,情绪波动非常大。
脑子里的“独立小孩”在作怪
看到孩子的这些反应,对幼儿心理稍微有些了解的爸爸妈妈就知道,这是孩子的叛逆期到了。其实,孩子的叛逆期有两个,一个是三岁左右出现的“第一反叛期”,另一个是十三岁左右出现的“第二反叛期”,也就是“青春叛逆期”。
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三岁半左右才出现叛逆呢?其实不是的,因为每个孩子的发育情况不同,有的孩子可能在三岁之前就出现了叛逆,而有的孩子的叛逆期也可能推迟出现,而大多数孩子都是在三岁半左右的时候出现叛逆。那为什么孩子的叛逆期会在他三岁多的时候出现呢?
这是因为,三岁左右的孩子大脑发育已经相当好,虽然还没完全成熟,但已经从婴儿期过渡到幼儿期,也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而且语言也已接近成熟,认知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三岁左右的孩子完全可以脱离大人的帮助走很远的路,这使他们可以探索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事,让他们觉得原来脱离了大人的生活是如此美好。所有的这些发展都使得三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愿望,他知道自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自己可以独立做事情,不需要受别人的干涉和安排,可以控制事物,还能对一些事情做出初步的判断。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也越来越强,对爸爸妈妈的要求和吩咐也越来越有选择性。如果爸爸妈妈要求他必须那样做,他就会反抗,在爸爸妈妈看来,孩子的表现就是不听话,闹独立,你叫他往东,他非得往西,出现“逆反心理”。
用爱“融化”孩子的反叛
处在反叛期的三岁小孩总是很让爸爸妈妈头疼,哄过了,道理讲过了,屁股也打过了,可是孩子还是不听话,固执任性。于是,有的爸爸妈妈就认为孩子就这样了,脾气性格改不了了,殊不知,优秀的孩子是因为有优秀的教育方法。如果爸爸妈妈的教育方式不对,那不仅不能引导孩子正常发展,还可能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的爸爸妈妈嫌孩子太固执、任性,其实听话的孩子将来未必能成大事,太听话的孩子往往没有主见,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自己拿主意,凡事要靠别人。而固执的孩子长大后往往都比较有个性,比较有自己的想法,遇到事情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可见,固执未必是件坏事,爸爸妈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适时引导。
孩子哭闹、任性、不听话总是有原因的,不是所有的反叛行为都是无理取闹,爸爸妈妈首先要怀着一颗爱孩子的心来把原因弄清楚,而不是孩子一出现反抗情绪就开始斥责、打骂他。三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再加上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喜欢东摸摸、西看看,尤其是对爸爸妈妈不允许他们碰的东西感兴趣,比如插座。
插座是孩子都喜欢的一个东西,他们想知道插座上面那一个一个的小黑洞里面藏着什么,所以他们就喜欢用自己的手指抠插座,甚至想把插座拆了。这时候如果爸爸妈妈看见了就会立刻制止孩子,告诉孩子说玩插座危险,但孩子正玩得开心,他可不知道什么是危险,于是继续玩,结果爸爸妈妈就觉得孩子不听话、和自己对着干,就又制止孩子,孩子不听话继续玩,然后,爸爸妈妈的打骂和孩子的哭闹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其实,爸爸妈妈如果能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家里放两个备用插排,当孩子想玩的时候就拿出备用插排来给他玩,那上面的那一幕就不会再出现了。
三岁的小孩虽然自我意识增强了,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常识还太少,不知道什么是危险,经常会做一些爸爸妈妈不允许的事情。这就需要爸爸妈妈用爱心来包容孩子,想办法既满足孩子的兴趣又让他远离危险,而不是单纯地制止孩子,又不给他提供其他发泄情绪的渠道。
有些时候,面对孩子的固执和任性,爸爸妈妈不必过于担心,顺其自然就好,因为你的孩子可能是到了执拗敏感期,等这个敏感期过了之后,他也就恢复正常了。比如有的孩子本来生活很规律,突然有一天,该吃饭的时候他不想吃饭,你问他是不是哪里不舒服,他说没有,你给他讲道理,他说知道但就是不想吃,你说喂他吃饭,他也不让,你再说下去,他就很委屈地哭了;该午休的时候他不睡觉,任凭你怎么劝他他都不肯躺下;等午休结束了,他说自己想睡觉,不想出去玩。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也天天如此,这很可能就是孩子进入执拗敏感期了。
执拗期的幼儿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他是在发展和建构自我意识,如果遭到拒绝,他就会烦躁、痛苦。这时爸爸妈妈和幼儿园老师要尊重他的选择,不要认为他是故意在和大人做对,也不要强行改变他的行为,而是尽可能地给他提供一些条件,让他顺利度过这段敏感期,他将由此获得快乐和顺从。
总之,面对反叛期的孩子,爸爸妈妈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放低姿态把孩子当朋友一样平等对待。如果不是唠叨就是打骂,把自己的话当权威,那只会让孩子更加叛逆,更加想挑战权威来证明自己。做爸爸妈妈的应尊重幼儿心理发育的规律,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冷静分析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那就改变自己的方式和态度;如果真是孩子无理取闹,爸爸妈妈不妨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事后再对他进行教育和引导,千万不要“犟过孩子头”而火上浇油,把事情搞得更糟。